|
作者 叶曙明在解放南路,有一条叫谢恩里的小巷。它的位置在解放南路的东侧,以前分为南北向与东西向两段。很多人对这个名字很好奇,谢恩里,这名字怎么来的?谢谁的恩?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:清顺治六年(1649),平南王尚可喜、靖南王耿继茂,受命南征,八旗大军围攻广州,史称“两王入粤”。南明军民据城死守十个月。后来城里出了叛徒,开城通敌,清兵从西门杀入。恼羞成怒的尚可喜命令屠城三日,把城前后左右四十里,尽行屠戮。有父老率众人跪地恳求两王停止屠城,尚可喜这才下令封刀。但还有另一种说法,说当年尚可喜不是在民众的恳请下封刀,而是清军在屠城七日之后,觉得杀得差不多了,这才下令封刀,但同时又命令城内幸免于难的男女老幼,在谢恩里一带齐齐跪下,谢其不杀之恩。后来就把这条小街改名为谢恩里,谢平南王止杀之恩。把谢恩里与尚可喜屠城关联起来的说法,载于民国《广州城坊志》,但并没有其他的史料可供证实,反而在番禺鹭江《莫氏族谱》里有记载,明代成化年间(1465-1487),有五村林氏寓谢恩巷,莫氏有女嫁与林氏。由此看来,谢恩里在明代前期就已经存在了,与两王屠城似乎没什么关系。在谢恩里中段东侧,原有一座慈航古庙,是观音庙,大约建于清代中期以前,初时香火很盛,广东民间以前流行储蓄性的“观音会”。由入会者凑钱,一年期满,作贺诞经费。清代广州城内有不少观音庙,每逢观音诞会期,善男信女均斋戒沐浴;庙会结束后,会友分发祭品,然后一起聚餐吃斋菜庆祝。民国年间,这座慈航古庙被拆掉了。原来在解放南路中段东侧有一条内街叫观音巷,在谢恩里中段西侧,不知和慈航古庙有没有关系呢?上世纪90年代,这条巷已经没了。与谢恩里相邻的四牌楼谢恩里的东西向段原本是连接着小市街(今解放南路)和打锡巷的。1931年开辟大新路时,这段的谢恩里被拆去了,连同打锡巷一起扩建为大新路东段,即今解放南路至谢恩里段。而南北向的那段谢恩里,本来连接着高第西约(今高第街)和九曲巷。大新路建成后,被拦腰切为两段,在近十年风卷残云般的城市开发建设中,最南端的一段亦已消失无存了。不仅谢恩里的南段没了,连与它相连的九曲巷也没了。九曲巷南面原有一座天后宫(位于五仙门内)。相传明代大学者和大画家李孔修曾在九曲巷居住。李孔修字子长,自号抱真子,顺德人,是大学者陈白沙的得意弟子,二十年不入城市,埋头读书,尤精周易,擅诗画,工书法。他很有个性,有一年他参加贡院考试,入考场时要搜身,以防夹带,他觉得这是侮辱斯文,非常生气,当场把砚台用力掷到地上,然后拂袖而去,不参加考试了。李孔修的画名气很大,明末学者屈大均《广东新语》中说:“白沙字、李子长画猫……皆粤东之所贵也。”李孔修平时一有时间就画猫,画得活灵活现,栩栩如生,据说有人买了他画的猫,挂在家里,连老鼠都逃得干干净净。于是,坊间哄传李孔修的画笔是一支神笔,是神仙浮丘公送给他的,还有人说是铁拐李送给他的。画海会起浪,画犁可耕田,画母鸡会下蛋,画韭菜会生长,甚至画个太阳也会发光发热。虽然上门求画的人络绎不绝,门槛为穿,但李孔修却惜墨如金,不愿多画,为了躲避城中达官贵人索画,还故意把家门前的巷子修得弯弯曲曲,因此有了九曲巷的名字。李孔修画的猫李孔修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李孔修年九十而登仙,在他死后,由于省城人烟稠密,寸土尺金,房子愈盖愈密集。据说到清末时九曲巷只剩下七曲;到民国初年只剩六曲。1920年12月,陈独秀从上海到广州,曾经在泰康路回龙里九曲巷11号二楼住,斋号为“看云楼”。到20世纪90年代,九曲巷只剩下二曲,东段改称德仁坊。到了近年,一曲都没了,九曲巷、德仁坊全都成了历史名词。谢恩里原来还有很多名字十分奇特的巷仔,比如有一条小巷叫奶巷,名字听起来好像很有故事,这条巷建于清代后期,为什么叫奶巷?这名字有什么来头?我也没弄得很清楚,据说这里曾有奶妈聚居,是不是因为奶妈多就叫奶巷,我没考证过,后来好像改称荷花巷了。这名字就太平淡了,除非巷子里原来真的有个荷花池。在谢恩里北段西侧,奶巷南面有一条聚贤里,建于清代后期,后来又称谢恩横。按照奶巷的取名大法,大概是有很多贤人聚居在这里,所以称聚贤里。在谢恩里中段西侧,观音巷南面,曾经有一条泥巷,也是建于清代后期,我想,会不会是因为巷里没铺麻石,而是泥地,所以叫这名呢?这条巷如今已经没有了。在谢恩里南端东侧有一条水巷,建于清代后期,大概巷里有水井之类?现在这条巷子也没了。在谢恩里南段西侧有一条大巷,建于清代后期。巷仔很短,却有两曲,分为三段,也称谢恩大巷。不过巷仔再大也没用,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开发中,一样拆得无影无踪。谢恩里南段东侧有一条永恩里,建于清代后期,也叫承恩里,名字似乎应该和谢恩里同出一源,但到底谢谁的恩,承谁的恩呢?我至今没弄明白。读者朋友们,有知道的吗?(图片来自网络)读本号文章,品广州往事:广州主题公园,三衰六旺好奇特广州新军起义:百年英雄血犹温惠福西路的健美先生与世界大力士广式烧腊,天下第一 |
|